信阳茶叶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,尤其绿茶更是千古流传,在茶叶发展的漫漫征途中,经历了太多的历史性变革。对于茶叶的品质而言,除了要对茶树的种类和鲜叶的原材料的影响外,加工条件和加工技术是重要的决定因素。信阳茶叶特别是信阳毛尖,为茶叶之精品,由其地理环境、土壤结构、气候环境等天然条件孕育而成,要让信阳茶叶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,这就要求在加工的工艺上下细功夫。
信阳茶叶在古唐代的时候属于团茶,外形像饼,称“大馍茶”。宋以来,逐渐改进为散茶,这使得茶叶的品种又分为粗茶和细茶两类。直至晚清,信阳毛尖独具风格。信阳人在西南山(西山泛指董家河及浉河港一带,南山泛指李家寨鸡公山一带)先后创办和扩种茶园种植信阳茶叶,到安徽六安及杭州西湖一带名茶产区经进茶种,同时请来当地茶师,把六安的竹把炒茶和龙井的手工理条手法融合使用,工艺和茶叶质量又有所改进提高。
二十年代初期时,在车云山有一位叫做吴彦远的制茶工,他在车云山的茶社被雇来炒茶,他所炒的茶独特而香溢,在他手中进行多次的抛抓然后再散开,茶条在锅壁滚落,意外地发现茶条较快的形成圆直形状,便有意识的反复多次抓起、撒开、滚落,果然茶条很快变圆直且有光泽。茶工们看后面面相觑,称赞法可取。而后,吴彦远又出新招,改小把为大把炒“熟锅”。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两只手手各捏住一个小茶把去炒茶,但是两只胳膊都会感觉到疲劳难耐。他就试用两只手一起握一个大茶把炒茶,这样便可以换着休息,从而减缓了疲劳,茶叶的形状也好,便开创了大把炒“熟锅”的先例。此后,信阳茶叶的独特,慢慢在西南山传开,并在切身实践中又不断改善提升,精益求精。